第二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精彩纷呈发表时间:2019-12-05 11:31 周边国家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首要空间和重要依托。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首批合作伙伴是周边国家,首要的受益对象也是周边国家。作为近年来中国本土原创的重大传播学前沿理论,周边传播理论站在国家战略和国际关系建构的高度,主张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交流,抑或是外交关系,都要深耕周边,特别是在全球信息传播战略的布局上,不要好高骛远,而是要从做好周边传播着手,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因为,中国只有有效影响周边国家,才能有效影响亚洲;只有有效影响亚洲,才能有效影响世界。2019年9月22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之际,由中广联合会、广西广播电视台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在南国名城南宁举行。来自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新闻传播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就中国周边传播的现状、中国周边传播的战略和策略、新媒体时代中国周边传播理念与理论的创新、周边传播模式的突破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放言广论,献智献策。 一、周边传播理论须观照地缘意义和政治意义 周边传播理论创建者、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介绍了自己在周边传播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说,对外传播要从周边传播入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边疆省级媒体熟悉周边、就近传播的优势和作用,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民族传播、民间传播、民营传播的价值和作用,立体展开,循序渐进,由近及远,努力实现国家对外传播多维一体、分进合击、远近结合、虚实并举的战略新格局。陆地教授认为,民族传播是周边传播的基点。跨境民族是周边传播的首要客体、**主体和重要载体。因此,跨境民族传播则是民族传播的要点和亮点。陆地教授指出,周边传播理论如果结合地缘意义和政治意义加以细分研究,可以迸发出更大的能量和生命力。他说,由于面临的周边传播对象不同,每个周边省份周边传播的内容、形式、风格和重心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和差异。具体来说,这些差异主要包含三点:**,周边传播的重心不但要明确,而且要因地而异。比如,孔孟之乡山东可以把文化传播作为对日韩周边传播的抓手,资源丰富的新疆可以经济传播为中心开展对中亚国家的周边传播工作,黑龙江和内蒙古可以把经济和文化交流作为对俄、对蒙周边传播的大戏,雪域圣地西藏可以将宗教传播作为对南亚周边传播的重心,广西和云南可以把呈现多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和相关性作为对越、 老、缅、泰周边国家跨境民族传播的方向。第二,不同的周边要有不同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不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题材要多样化,而且表现这些题材的信息形态和文化艺术作品的体裁形式也要多样化、差异化。比如,广西的会展经济、人际交流和电视专题片比较有特色,广东可以发挥华语纪录片制作和传播实力强的优势,黑龙江的中俄电视活动周和中医服务做得有声有色,内蒙古可以利用那达慕大会等民族共同文化记忆拉近与蒙古国人民的感情。第三,传播渠道要有所不同。周边传播不仅仅是媒介传播,更强调的是立体传播,经济、文化乃至日常交流等都会携带和释放大量信息,传播效果更直观、更有效。作为传统的周边传播渠道,官方传播、媒介传播、新闻传播应当继续巩固、加强和拓宽。但是,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外交格局下,特别是在微博、微信及其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周边传播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到底选择何种传播渠道效果**,既要从传播者的实际能力出发, 也要从周边传播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可以继续加强传统媒介的传播;对经济文化发达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要积极开拓社交媒体的传播渠道;对少数民族众多的周边国家和地区,人际交流和线下交流甚至商贸交流可能传播效果更好。总之,9个边疆省份对14个边界国家的周边传播应当各有重点、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相互借鉴,又相互区别。陆地教授指出,撬动世界必定从撬动周边开始,从国家战略和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中国周边传播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还任重道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甘毅表示,广西位居对东盟开放的前沿,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也是新时代国家周边外交和周边传播工作的重要省区。多年来,广西积极打好东盟牌,从区域性国际视角,创造性开展了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周边传播活动,如创建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建“海上新丝路”和“东盟万里行”外宣平台,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办广播电视栏目,举办跨国春晚等,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取得了良好成效。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黄煜以香港学者的视角,对香港媒体报道数量、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 并指出内地对香港周边传播的不足。上个世纪90年代, 香港的媒体20%是中资,80%是外资,现在,这个数字虽然反过来了,但香港媒体之间、香港媒体和内地媒体之间、香港民众与内地民众之间的隔离感并没有因此减弱。这种因传播隔阂而产生的情感隔阂在近期香港“修例风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内地对香港的周边传播还任重道远。 二、周边传播实践须精准落地对外传播活动 广西广播电视台台长黄宇表示,广西台立足于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积极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努力做好面向东盟国家的周边传播特别是广播电视合作与交流。广西台与东盟各国构筑了以对外广播、电视、杂志、网络为主轴的全媒体传播架构,既有整体布局,又有重点 突破。黄宇台长强调,边疆省级媒体在周边传播中义不容辞,从某种程度上担负着国家媒体对外传播的使命和责任,可以大有作为。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关中指出,周边传播做好了,可以积极助力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因此,周边传播并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学新理论,而且也是国家周边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黑龙江地处祖国北疆,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近年来摈弃宽泛、空泛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接地气的周边传播模式,利用电视传播为文化经济交流搭建互联互通的桥梁,深挖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化与生活故事,致力于为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的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线上线下传播结合,努力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和有效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度提升。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恩和巴雅尔分享了内蒙古台利用语言文化相通的优势探索对外传播新路径的经验。由于文化同根同源、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同,内蒙古台对蒙古国受众的节目喜好和播出机构的需求有精准的把握,近年来在电视节目译制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大投入,使得中国影视剧在蒙古国电视机构的播出份额从2014年之前的7%增加到了当前的2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做好对外传播,首先要做好周边传播;而要做好周边传播大文章,必须深入了解周边国家和周边地区民 众的需要,做到精准传达,才能有效传播。海南广播电视台三沙卫视副总监范江虹介绍了三沙卫视强化南海周边传播的探索和实践。由于南海周边国家众多,关系复杂,相互间有的还有领土领海纠纷, 因此,周边传播的任务艰巨,难度很大。三沙卫视已经开播7年,从传播效果来看,目前首要的任务主要有三个:一是着力做好南海周边国家的节目落地覆盖;二是精准了解南海周边国家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节目;三是讲好南海故事,做好南海周边国家的沟通者。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林修功指出,周边传播要以文化传播为切入点,增进情感传播。文化底蕴深厚是山东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好地方的故事。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文化根基。山东要充分利用日、韩等国对儒家文化的高度认同,积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加快对日韩等周边国家的文化融合传播。广东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中心主任雷锋学介绍了该台的对外合作交流情况。在以往的对外传播实践中,广东台多注重对欧美传播,对周边的港澳台地区、东盟国家的传播反而较弱。广东是全国最**也是华侨最多的侨乡,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因此,做好对华侨的传播,对做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和文化传播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与会人员表示,周边传播理论可以推动中国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更精准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对加快构建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周边传播面向须重视生活化情感化维度 南京大学教授陈堂发指出,周边传播理论可以有两个研究维度:一是外向的周边传播研究,二是内向的周边传播研究。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周边传播研究可以建立在一个公共载体之上。这个公共载体可以是相近的文化,也可以是共同的利益。南宁师范大学教授徐健在发言中介绍了他近年来对中越边境少数民族村落信息传播研究的成果和计划。他计划用10年时间对103个中越边境村落居民的生活和情 感进行跟踪式连续性田野调查,系统采集边民真实的生活情境并制作样本库。广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郑葵表示,广西很多民族文化跟周边国家和地区是相通的。长期以来,广西台借助边疆省区的地缘优势、民族优势,如同走亲戚一样, 积极进行对越、对缅的周边文化传播。在周边传播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不能有大国心态和姿态,同时发现关于中越边境的周边传播和舆情研究,越南投入的力量比我们多。山东大学教授于晓风表示,山东做好对外周边传播的关键对象是日韩,传播的主要内容和切入点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应当以民间、民营为主。开展周边传播工作,中国的传播主体要注意不要有文化优越感,更不要固步自封。陆地教授表示,所有的交流和传播,不外乎是通过寻找共同的东西,传播或者希望别人接受其差异化的东西。双方共性的东西越多,交流越容易,情感越容易沟通,传播的效果也就越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周边传播自下而上、由浅入深,比自上而下的空洞说教更容易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周边传播理论需要构建研究共同体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张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周边传播理论有效地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当前地区形势和国际形势要求对外传播不断提高力度和成效,亟须相关理论的支撑和支持。作为一个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本土传播学前沿理论,周边传播理论的构建不仅仅是陆地教授个人的发现或者一群学者的学术爱好,而是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需要周边省份大学、研究机构和媒体共同努力,协同建设,合作研究,甚至可考虑在周边传播的“前线”设立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周边传播研究院,凝聚和整合周边传播的学术资源和媒体资源。陆地教授回应道,成立跨地区、跨行业、跨学科、智库型周边传播研究院的构想和方案两年前就已提出,并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和业界的肯定。但是,在现有科研体制下,周边传播研究院的性质、运作模式和挂靠单位颇难确定。无论从国家传播战略的高度还是从学术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成立产学研共同体性质的周边传播研究院都势在必行。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庆林表示,周边地区既是一个过渡又是一个连接,周边传播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张力,具备对现实情况的深度解释力和概括性。广西地处周边传播的前沿,广西的高校理当为周边传播研究院的早日成立尽心尽力。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朱剑飞认为,港澳台作为内周边传播的特殊地区,在国内外形势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复杂敏感的传播特点。要积极运用周边传播理论,化解而不是回避对港澳台周边地区传播的不足和问题。广东的高校也可以为周边传播研究院的早日成立尽一份力量。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节目研发中心主任蔡大明指出,中国的周边传播实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通过这几年的积累和探索,周边传播理论体系逐渐成形,在学界和业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如果要发展成为中国本土创建和世界认同的理论体系,不仅需要更多的学者加入,也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推动。周边传播研究院的构想就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和着力点。 五、周边传播研究必须深化服务国家战略 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地方协调处处长李加曙表示,对外传播研究中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周边传播是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周边省份具有地缘优势、人缘优势、文缘优势和商业优势,周边外交提倡“一国一 策”“一国十策”,周边传播理论也应当深入研究传播对象国家的新闻管理体制和机制、受众习惯和喜好等, 为地方媒体与国家媒体的周边传播和对外传播及时提供有力有效的理论依据及战略对策。各地方媒体以及从事对外传播研究的学者应当积极参与周边传播研究,为周边传播理论提供实证案例或数据。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在发言中表示,周边传播的实质是邻里相处之道。从战略需求来讲,周边传播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周边传播理论的应用和发展需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理论的构建和发展要始终依据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需要,立志建立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传播理论;二是正视和抓住国际传播能 力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为不断增强国家对外传播能力、重塑世界文化传播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和支持;三是要不断增强周边传播理论的前瞻性、引领性,为开创中国周边传播和对外传播的新局面提供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 中广联合会副秘书长周然毅指出,民族传播特别是跨境民族传播是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周边传播理论要研究如何更好地使中国的文化、新闻信息得到周边国家和跨境民族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与民族认同。周边传播理论研究要以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大局为己任,助力中国把周边国家或地区做成中国的“朋友圈”“安全带”“繁荣链”。中广联合会学术部主任张君昌表示,周边传播理论 已经走出初期的学术研究范围,当前需要找准定位,推动周边传播研究的升级换代。关于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的深化,他提出“三个转变”:由理论弱国心态向理论强国心态转变;从官方传播理论向官民协同传播理论 转变;从“走出去”理论研究向“走进去”理论研究转变。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院长唐宁表示,周边传播理论具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和普适性。他认为,周边传播理论不仅是对外传播理论的创新,也是对内传播理论的突破。国内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不同的区域文化之间、经济与文化之间,甚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在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都可以用上周边传播理论。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韩鸿围绕藏区 周边传播提出了自己思考,认为藏区周边传播应以藏区平台为主体,三级平台融通融合传播,以服务性、必用性为基础,以民族性、家园感、归宿感为重心,借船出海、精准落地、精准传播。广西大学教授易文认为,周边传播理论启示对外传播不仅要从内向外看,也要从外向内看。她通过大量数据,展示和分析了东盟国家21家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建构 的中国形象。广东外贸大学教授何国平、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胡兵、广东广播电视台研发中心副主任黄耀华、快手媒体 合作中心总监张琪、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师蒋凌昊等学界和业界人士也对深化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介绍】本文作者分别系刘雯,南宁师范大学讲师;覃哲,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原文刊登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12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刘娜 马月红 网站编辑:李怡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