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传播理论的建构和深化》发表时间:2021-11-22 15:56 【摘要】本文从周边传播概念的深化和周边传播理论的哲学底蕴、研究体系、模式建构、多重价值以及战略与策略等方面,对周边传播理论的范式、内容框架进行浓缩的全景式论述,提出了很多关于周边传播及其理论研究的新思维新观点。 【关键词】周边传播 理论范式 建构 深化 从2015年3月在《现代传播》杂志发表的**篇文章算起,周边传播的概念正式提出来已经有6年了。6年来,周边传播的概念从无到有,从疑到信,从冷到热,从点到面,从浅到深,认识和理解不断深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具备理论的雏形。借此书出版的机会,我想以最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下周边传播理论范式的轮廓。 一、关于周边传播的概念 何谓周边传播?笔者最早给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一个国家在有效的主权辖区边界两侧进行的、介于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综合性信息传播活动。”这也是最为大家熟知和引用最多的一个定义,是从国家传播行为的角度来理解的。其实,这是一个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周边传播可以指任何个体或者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与周边其他个体或群体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活动。也就是说,周边传播并非是单向传播,而是有目的的外向传播和有价值的内向信息传播或反馈同时进行的双向或多向传播。国际上的单向传播,必受一定程度或某种形式的拦阻。这是由国家信息主权的排他性决定的。单方(无论是传方还是受方)受益的传播,必然难以长久。这是信息或能量的有限性和系统持续存在必须的循环性决定的。周边传播概念里的信息,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主要是指传播学和信息学研究的对象。广义的信息是指宇宙中(自然和社会)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状态、变化及其显示。也就是说,大到星系,小到电子,无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任何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携带者特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必然以某种显性或隐形的形式表现在事物发展的状态或过程之中,并可能被外在的、周边的主体或客体**感知且有所反应。因此,相邻的两物或多物之间必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的传播、交流和相互的影响。即万物皆是信息,万物皆有周边。任何事物(当然包括人或人类社会)都最容易受周边的影响或最容易影响周边。 事实上,周边的外延非常丰富,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空间周边、时间周边和关系周边。空间周边指的是信息藉以流通延展的物理空间,最容易理解。时间周边则指的是时空相继或重叠的信息生灭过程的界限,稍微有点费解,有待专文阐释。关系的周边则更加复杂,可以包含文化周边、经济或利益周边、军事周边、外交周边和社交周边等多种类型。关系的周边有的可见,如经济周边、文化周边、军事周边等;有的部分可见,如外交周边和社交周边;有的则难以察觉但又无处不在,如隐形的认知周边、利益周边、血缘周边、情感周边等。 二、周边传播理论的哲学底蕴 理论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概念和逻辑对客观世界的系统化认知和表述。重大的理论除了其具有重大的创新价值以外,还必须有深厚的哲学底蕴。甚至可以说,没有哲学依据的理论,不具有普遍性和恒久性,很容易流于一系列观点的集成,甚至不成其为理论,更难称科学的理论。笔者很早就强调,周边传播与国内传播、国际传播或对外传播、区域传播、跨文化传播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但本质上是不同的。**的区别是,周边传播不仅仅是新闻传播,甚至不仅仅是狭义的信息传播,而是指携带信息的万事万物的变化与传播,是一种互动互惠传播和整体传播或全息传播。在周边传播理论中,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活动等都既是传播的主体,也是传播的载体,当然也可以成为传播的客体。为什么呢? 周边传播理论认为,凡是存在,必有周边。周边可以有三层含义:具体的物理空间,抽象的关系空间(社会空间),抽象与具体兼具的时间空间。宇宙中携带各种信息的万事万物不但都有自己的周边,而且都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主要有四种状态或方式:直接或间接联系;显性或隐性(外在或内在)联系;强烈或微弱联系;即时或长远联系。 事物有联系,则必然发生变化。但联系和变化是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科学实践早已证明,人类社会或自然界的任何变化往往都是从一个“点”(可大可小)开始或者作用于事物的某一个“点”(中心),然后向周边延伸,并逐渐增强或减弱。这里的“中心”,不是物理空间或时间空间的中心,而是信息发生或作用的“原点”或“基点”。事物之间通过周边产生的普遍联系和永恒的变化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周边传播理论的哲学依据。 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已发现、研究并表达了事物之间周边联系和周边传播的现象与规律。中国古老的太极图、万经之首的《易经》和中国流传世界最广的作品《道德经》都是观察和研究周边联系与周边传播的杰出成果。 大道至简。任何信息在空间上都是从中心或周边向周边或中心依次传播,逐渐增强或减弱;任何变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并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周边与中心是两个相对的范畴。有中心必有周边,反之亦然。周边与中心的位置和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或者某个变量、某种信息的作用,旧的边缘也可以成为新的中心,反之亦然。因此,周边传播理论不是一种普通的传播学理论,而是一种辩证的认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的学者可能会说周边传播只注重眼前和当下,格局会不会有点小。其实,“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1]同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之远必作于近。周边传播理论的逻辑在我不久前创作的一首《周边赋》中有比较完整的表达: 有物必有边,有边必有缘。有缘必有份,有份必有联。 三、周边传播理论的范例 作为一个概念或理论,周边传播的存在确实只有几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或者传播实践,周边传播则是广泛存在于古今中外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科学实践中,当然更广泛地存在于大自然的变化之中。 周边传播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范例不胜枚举。比如,DNA证据显示,世界上现存的人种都来源于50万年前的非洲之角。大约在20万年前到10万年前,这批现代人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流散,陆续到达非洲中南部、中东地区、地中海沿岸、南亚次大陆、中亚、东亚直至欧洲和亚洲各地,并在扩散的过程中逐渐取代了当地的原始人类。到达东亚的现代人继续向东北和东南扩散。向东北扩散的现代人通过冰川期的白令地峡达到北美洲、南美洲,向东南扩散的现代人则在数万年的时间内陆续到达西太平洋岛屿、中太平洋岛屿,并最后到达澳洲大陆。当然,欧洲人类学家提出了欧洲人欧洲起源说,亚洲(特别是中国)人类学家也提出了亚洲人亚洲起源说,并且证据也很充分。但是,非洲起源说目前的可信度和影响**。[2](而且,即便是亚洲、非洲、欧洲人种的“多地起源说”,也仍然遵循人种的周边传播的规律。熊熊大火,必出一点。 如果说人类种族的周边传播假说还有争议的话,世界三大宗教的周边传播特征则一目了然。比如,信众规模和影响力堪称世界**大宗教的基督教发源于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巴勒斯坦地区,但影响一直不大。直到公元393年(一说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颁令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以后,基督教才随着罗马帝国的影响迅速在欧洲各国传播。公元500年前后的基督教世界版图几乎就是罗马帝国的版图。[3]经过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的六次十字军东征和十六世纪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西方殖民运动,基督教迅速向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传播。可以说,西方经济和军事影响到达的地方,都有基督教的踪迹。公元7世纪前后,世界第二大宗教伊斯兰教发源于今天沙特阿拉伯王国的麦加市,并伴随着哈里发的军事行动和阿拉伯商人的步伐,很快向阿拉伯半岛北部乃至近东和中亚地区、西部的北非地区乃至西班牙南部、东北部的波斯地区乃至印度、东南亚地区(主要是印尼和马来西亚)进行周边传播,构成了今天伊斯兰世界的主要版图。公元前6世纪前后,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今天的尼泊尔地区(迦毗罗卫国,属于古代印度)。经过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273-232年在位)的大力扶持和传播,佛教分两派迅速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由于印度次大陆东西都是海洋,以自修自救为宗旨的小乘(上部座)佛教主要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向东北部的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传播,以普渡众生为宗旨的大乘佛教主要向北部的中亚地区和中国的西藏和新疆地区传播。[4]佛教讲究人人可以觉悟成佛,可以说是无神论宗教。因此,在和其他宗教特别是和一神论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相遇的时候,自然不是对手。这也是原来佛教盛行的中亚和中国新疆地区(古代西域)为什么被后来居上的伊斯兰教取而代之的原因之一。而中国的儒学文化尽管不具宗教色彩,且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传播诉求,但也同样遵循周边传播的规律。如儒家文化在周边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和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中的传播。 周边传播现象在经济领域的传播更是普遍。古代城市乃至国家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空间或部落为基础、不断向周边传播和扩大的。古代罗马帝国的形成和扩张就是以罗马和地中海为中心进行周边传播的最典型案例。当代欧盟(EU)的形成则是“古代罗马帝国”的扩大版。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六国经济联盟(1957年6月成立)、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成立)、欧盟(1993年11月成立,现有27个国家)。中国的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也都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不断进行周边传播的结果。至于北京市城市建设的变化,更是经历了一个从二环、三环、四环、五环到六环不断扩大的过程,是空间周边传播的完美范例。 周边传播现象在人类语言、服饰、饮食、音乐、建筑、节庆与礼仪以及各种风俗习惯上的表现更是比比皆是。即便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上,周边传播现象也无处不在。如众所周知的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大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同一周期、同族化学元素的诸多规律等。至于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分布、地球气候的变化与温差、人类和动物疫情的分布与传播等等,更是无不遵循周边传播的规律,兹不详述。 四、周边传播理论的研究体系 周边传播理论的研究体系包括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和话语表达体系以及案例体系四个方面。 所谓知识体系,就是周边传播研究或者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由于周边传播包括但不限于新闻信息的传播,还包括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和情感等各种传播形态或形式,因此,周边传播研究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历史学、地理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乃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所谓思想理论体系,周边传播已经或即将提出的思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周边传播的哲学价值、周边传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周边传播的三个阶段、周边传播的四种模型、周边传播的边际效应递减、周边传播识别区建设、周边传播的战略和策略等等。当然,周边传播思想理论体系也包括很多新颖独特的观点,本人和其他研究者已有多篇文章述及,还有更多,囿于篇幅,兹不例举。 所谓话语表达体系,其实是知识体系和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包括表达概念、表达内容、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四层涵义。周边传播理论是不同于一般传播学理论的崭新论述,其创新价值首先表现在创造了一个通俗易懂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应用价值的概念体系,并形成一系列对应的范畴。如周边传播——周近传播——周远传播;单边传播——双边传播——多边传播;内周边传播——外周边传播;小周边传播——大周边传播;软周边传播——硬周边传播;近周边传播——远周边传播;自周边传播——他周边传播;空间周边传播——时间周边传播;外向周边传播——内向周边传播;显性周边传播——隐性周边传播;文化周边传播——周边文化传播;经济周边传播——周边经济传播;外交周边传播——周边外交传播;等等。这些新的概念大大丰富了传播学乃至社会学和国际关系学的话语体系,提升了对研究对象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所谓案例体系,就是周边传播经典案例的选择、整理和分类,是周边传播理论自觉或不自觉应用的成果集成,也是周边传播理论的立论依据。按照传播的内容分类,周边传播案例体系至少可以分成新闻信息周边传播案例、文化周边传播案例、经济周边传播案例、能量(正和负)周边传播案例等;按照传播的主体分类,周边传播案例体系可以分成媒体周边传播案例、民族周边传播案例、国家周边传播案例、组织周边传播案例、人际周边传播案例等;按照传播方式或渠道来分,周边传播案例体系可以分成官方周边传播案例、民间周边传播案例、商业周边传播案例、血缘的周边传播案例等;按照传播的功能来分,周边传播案例可以分成利益的周边传播案例、情感的周边传播案例、政治的周边传播案例等。自然界的周边传播案例不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五、周边传播的阶段和模型 周边传播是信息或能量由点到面、由中心到边缘、由近及远立体传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随机或无序的,而是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传播模式的。 (一)周边传播的阶段 信息或能量周边传播的普遍规律在物理上经过三个阶段:点到点的阶段;点到圈的阶段;点到面的阶段。 信息或能量周边传播的普遍规律在时间上也经过三个阶段:信息或能量的增强阶段;信息或能量的维持阶段;信息或能量的衰减阶段(边际递减效应)。 信息或能量周边传播的特殊规律是阶梯性、自组织性和创新性。这个特殊规律是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国家为主体的周边传播既要遵循周边传播的普遍规律,也要研究和遵循周边传播的特殊规律。即,国家为主体的周边传播在空间和时间上要表现出三个阶段的一致性:向周边传播、在周边传播、从周边传播;在传播对象上,首先要搞好对中国周边少数民族的传播,其次要搞好对周边国家的传播,再次是搞好对周边文化(主要是指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几大文化类型)的传播;在周边传播的内容上,要先搞好无(或弱)意识形态的经济传播,其次要搞好弱意识形态的文化和旅游传播,再次要搞好强意识形态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传播。 (二)周边传播的四个模型 周边传播有没有可能建构一个或多个理论模型?当然可以。周边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归纳起来,无外乎四种传播模型: 从中心到边缘。即信息或能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向边缘或边远地区传播。 从边缘到中心。即信息或能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边缘向其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传播或反馈。 从边缘到边缘。即信息或能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边缘或边远地区向接壤的另一个国家(或空间)的边缘或边远地区传播。 从中心到中心。即越过边缘地区,信息或能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接传播。在通信技术和交通能力高度发达的现当代,这个模型完全可以实现,但是,仍然不能改变周边传播的基本规律。 前两个模型可以称之为国内的周边传播;后两个模型可以称之为国际的周边传播。 六、周边传播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理论的价值可以概括为有三个: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新或创造价值。一种理论能不能成立取决于两个前提:能不能自圆其说;能不能解决问题。前者是理论的学术价值;后者是理论的社会价值或应用价值。周边传播理论的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论证,其自洽性则通过上面的论述已毋庸置疑。但是,周边传播理论的价值或意义是不能通过理论自身来证明的。如果说,首都是一个国家的头脑,周边则是一个国家的脸面。无论是当年的站在深圳看香港,还是现在站在丹东看朝鲜的新义州,抑或是站在黑河看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两个城市的颜值几乎就代表了两个国家或地区的颜值。因此,周边地区可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脸面或外包装,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和影响力。自从习总书记提出周边外交理念以来,中国目前正在建设和逐渐形成一个军事戍边、外交睦边、经济强边、文化活边、传播扩边的良好局面。周边传播正是搞好“传播扩边”、实现“五边协同”“边际效应递增”的战略环节,综合应用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七、周边传播的战略和策略 从狭义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周边传播是一种新创立的、本土原创的传播理论。这种理论应用到国家传播或者国际传播层面,则是一种传播战略和策略。就中国而言,周边传播是对传统国际传播舍近求远、重美欧轻周边的一种战略调整或矫正。中国周边传播战略必然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和国际传播战略在**目标和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总体效应上是协同和互补、互动、互增的。中国周边传播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地传播中国的信息或影响力,更不是为了控制周边国家,而是为了强化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多层次、全方位增进相互关系,更快、更好地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当然,也是为了更有效地全方位抵御国际敌对国家或势力利用周边国家或地区对中国的有害渗透和影响。 服从于国家外交和周边传播的总体战略,中国周边传播的策略应当有别于传统的以官方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战略和策略,大力强化和充分发挥“三边”(边媒、边关、边民)、“三民”(民族、民间、民营)的传播主体作用,以边为锋,实现“多媒体传播”“有差异传播”、“无症状传播”“无媒介传播”和“体外循环传播”,实现周边传播效益的**化和持久化。 八、周边传播理论价值初现 周边传播理论虽然才诞生五六年的时间,但是,已经在学术界和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近百名学者、专家和硕博士生加入周边传播理论研究队伍,有近百篇与此相关的论文或硕博士毕业论文面世,有十几篇论文获得中广联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至少有五个以周边传播为关键词的课题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立项。2018年4月、2019年9月和2021年4月,“中国周边传播论坛”分别在北京、南宁和海口举办,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以及海南广播电视台、广西广播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西藏日报社等边疆媒体的负责人参加了上述各届论坛。光明日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电视研究、新闻爱好者等报刊还专文介绍了周边传播理论。更为可喜的是,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一些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还开设了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硕博士专业方向并招收周边传播研究方向的博士生、硕士生。2020年底,南宁师范大学还正式成立了中国周边传播研究院等。至此,周边传播从一个无中生有的概念,已经建设成为一个理论研究体系基本完善、理论研究队伍基本成形、理论研究平台基本建立、理论研究学科方向基本确立的本土理论学派。 以上阐释大体上勾勒了周边传播理论的基本轮廓,一些观点和见解已经见诸公开发表的文章,有些则还是首次示人,但都没有作更多的论述,主要是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对周边传播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或理解。可以期待,随着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即将结项和研究队伍的扩大,一系列崭新的研究成果也将随之面世。借《当代周边传播研究》结集出版之际,我要向一直大力鼓励和支持周边传播理论研究且具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他们是:童兵、张昆、胡占凡、张振华、胡智锋、孔德明、蔡伏青、张先群、马黎、祝燕南、周然毅、李智慧、李加署、李传起、唐伯明、张莉、关中、恩和、吕芃、马为公、杨晶、黄宇、颜兵、闫军才、朱剑飞、张宇、严三九、唐宁、王长潇、惠东坡、陈富清、张国涛、郝红、施宇、李超、高宝霖、徐健等,无法一一列举。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北京大学2018级博士研究生杨雪参与了论文搜集工作,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陆德才先生题写了书名,书籍出版社王平社长提供了大力支持,盛洁、王星舒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和严谨的敬业精神为本书增色不少。 本书收录了多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编号:17ZDA288)基金支持的优秀文章,作者为(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思、恩和巴雅尔、方艳、韩永军、惠东坡、蒋凌昊、孔德明、李珊珊、李晓杰、李彰、刘峰、刘雯、刘雁翎、刘源、马为公、莫蓝翔、那日苏、彭翠、宋明翰、孙延凤、覃彤、覃哲、席猛、许可璞、严三九、颜兵、杨晶、杨雪、杨玥、易文、袁誉慧、张振华、钟棉棉。 当然,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们也为周边传播理论的诞生和论坛的举办以及相关作品的出版做了很多的工作。我期待并相信他们能够把薪火相传下去,把周边传播理论研究进一步发扬光大。 谨以此文代序。 陆地 辛丑年元宵节于燕园 [1]《道德经》第63章。 [2] [美]菲利浦·李·拉尔夫等:《全球文明史》,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1-16页。 [3] 同上,第390页,第506页。 [4] [美]罗兹·墨菲:《亚洲史》,黄磷译,海南出版社, 2004年,第49-50页,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