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传播活动的基本模式分析》发表时间:2021-09-16 10:28 【摘要】周边传播规律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周边传播现象的分析,根据信源与信宿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作者归纳了周边传播的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不但是周边传播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四种表现,也是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周边传播 规律 模式 周边传播理论是近年来中国本土产生的一种崭新的传播学理论,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在传播学领域的有力呼应。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周边传播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至今未变,将来也不会变。但是,既然是一种普遍现象和普遍规律,周边传播有没有一种或多种相对稳定的传播模式呢?经过观察和研究,笔者发现,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所有的周边传播活动或现象,都可以归纳为四种传播模式,即: 由内向外、从甲中心向甲边缘传播的“外溢”传播模式; 由表及里、从甲边缘向甲中心传播的“内卷”传播模式; 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从甲(乙)边缘向乙(甲)边缘传播的“晕染”传播模式; 从甲(乙)中心向乙(甲)中心跳跃传播的“飞地”传播模式。 这四种模式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传播特点,但总体上是对自然现象和人类实践活动规律的探索性总结,是对周边传播现象研究的深化和周边传播理论的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分析周边传播的上述四个模式之前,有必要对“中心”和“边缘”稍作解释。“中心”在《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典》中的解释是跟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但也可以指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如非对称分布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等。而“边缘”则是周边部分、边缘地带、临界的意思。因此,本文四个模式中述及的“中心”不一定指的是几何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可以重合,也可以差异化分布,甚至是某个事件的发生地。如北京和上海在地理位置上都不是中国的中心,但分别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一、从中心向边缘的“外溢”传播模式 (一)概念内涵不管大小,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某种联系的,只不过强弱明暗长短利害不同而已。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每一个独立的物体都是有自己的中心和重心的。而且,每一个物体都有一定的重量、能量甚至矢量,携带着一定的信息,并且自主或自发地、或快或慢地从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区传播着各种信息和能量。物体(包括人体或由人组成的大小群体、组织、机构)信息或能量的这种从中心向边缘、由近及远自我扩散的过程,就是物体传播的“外溢”传播模式(参见图1)。这个模型是一个由内而外、由中心向四面八方的传播过程,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都非常丰富,传播范围也很广泛。中心是一个蕴藏能量、能够产生辐射力的物体或国家(地区)或人物或信息,从中心到边缘的传播也是能量由大到小、辐射力由强到弱的过程。自然界中地震波能量的扩散和人类社会种族、宗教乃至经济能量以及当下新冠疫情的扩散,都遵循这种模式。 图1:由内而外的“外溢”传播模式 (二)传播特点1.内涵丰富。从中心向边缘传播既可以指万事万物在地理空间上通过位移实现的由近及远,也可以指某一主体自身能量和地位由强到弱的变化过程。如某一物质能量的由大到小(如声光电的传播)、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由强到弱的过程(如世界历史上八大帝国的兴衰)。 2.路径单向。从中心向边缘传播基本上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之间基本上不发生互逆现象。大自然中发生的从中心向边缘的传播往往是一种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的过程,人类社会从中心向边缘的传播则更多的是一种由少渐多、由小渐大或由强渐弱的过程,比如宗教传播。 (三)传播案例分析1.大自然中的“外溢”传播现象 从大自然的生命现象来看,无论是动物发育,还是植物生长,都是一个细胞从中心向边缘裂变的过程。在动物发育到一定程度之后,外形虽然不再继续变大,但细胞却一直在分裂,只不过生长细胞和死亡细胞基本上等量均衡。树木扎根以后一般都是先长主干,再从主干生长出枝干,从枝干再长出新的枝干,一层层地向外扩展,直至长成一棵大树;白菜也先长菜心,从菜心不断长出新叶,菜叶从中心不断向外扩展,渐渐长成一棵成熟的白菜。 从大自然的地理现象来看,无论是从赤道到两极,还是从海洋到陆地,都呈现出从中心向边缘有规律变化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球的不同部位因受太阳辐射大小不均的影响而呈现出有规律的温度带分异,地球的温度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极分别递减,植被也因水分和温度的分布不均而呈现出有规律的地域特征。 从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来看,自然界中声、光、电的传播,都遵循从中心向边缘、从近到远的周边传播规律。在自然状态下,这些能量在从中心向边缘传播过程中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递减。如果没有外界干预或地形限制,声音从发生点向外传播,一定是离得越近的地方声音越大,离得越远声音越小。光电传播亦然。 2.人类社会中的“外溢”传播现象 从历史上大国兴衰的历程来看,每一个帝国的出现都是由近及远、由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不断扩张的过程。如古代罗马帝国的形成、扩张和维护,主要奉行的是周边战略,行省、附庸国、附庸部族构成了一个从里到外、由紧到松的圈层式帝国结构。 从区域经济形成的历程来看,每一个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都是从经济中心向四面八方圈层状辐射的过程。世界上北美、欧盟和东亚三个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正是由经济实力雄厚的中心国家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带动的过程。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都市圈的形成都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边不断延伸的。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每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都会从文化中心高地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而且影响深远。比如华夏文明中汉字文化向东、向南、向西不断传播到周边民族地区,继而传播到周边的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和东南亚等国家。汉字文化向西北的传播则因为高山、荒漠和寒冷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受阻。 从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规律来看,信息传播的能量(数量、强度、效果)也是由中心向边缘、由近及远递减。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意见领袖往往是信息传播的核心、原点和加工点,由此再向周边传播,然后再由周边传向“周边”的“周边”,直至遥远。当信息或能量外向传播受阻时,就会像水或气体一样向内回流或倒灌,出现信息的回声现象。 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的传播路径和扩散基本上遵循周边传播规律——由点到面,由近及远,近者先“得”,邻者易“染”。 二、从边缘向中心的“内卷”传播模式 (一)概念内涵这里的“内卷”不是生物学中的细胞内附,也不是网络流行语中的内部竞争或“扩大内需”,而是对信息或能量从特定物体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边缘向中心传播或转移的活动过程或现象的一种形象化表述(参见图2)。这个传播模式里的传播主体、客体、载体、渠道及影响范围也非常丰富和广泛。 图2:由表及里的“内卷”传播模式 (二)传播特点由边缘向中心的“内卷”传播模式也有内涵丰富和路径单向的特点,但这两个特点与“外溢”传播模式的特点内涵不同。 1.内涵丰富。从边缘向中心传播既可以指万事万物在地理空间上通过位移实现的由远及近(如热带风暴登陆),也可以指某一主体自身能量、地位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如某一物质能量的由小到大、一个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由低到高的过程(如美国的崛起)。 2.路径单向。从边缘向中心传播也是一个单向的传播过程,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也基本上不会互逆。大自然中的从边缘向中心传播往往是一种由少渐多、由小渐大的过程,人类社会中的从边缘向中心传播则更多是一种从由弱渐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三)传播案例分析1.大自然中的“内卷”传播现象 从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来看,无论是力的传播,还是热量传递,都有从边缘向中心传播的现象。当一种力作用于某个物体的时候,这种力一定是从被作用物体的边缘传向该物体的中心,而不会相反。例如,我们用力撕开一张纸,裂纹首先出现在纸的边缘,然后力沿着边缘裂缝向中心传播。物体加热的过程也是热量从物体边缘慢慢向物体中心传播的过程。所以,无论是煎肉还是烤肉,一定是外面先熟先焦。当一个物体掉进水里面之后,如果这个物体是可以被水浸入的物体,那么水一定是先从物体的表面进入,而不会先从物体中心进入。 从大自然的地理现象来看,无论是台风,还是沙尘暴,都是波动从边缘向中心持续性聚集到达一定程度后所形成的自然现象。台风的形成与移动性波动都是从边缘持续性地向中心传播的过程。波动的相速度和群速度都指向涡旋中心,波动向中心传播,能量向中心集聚,促使中心能量和波动加剧,组成密闭云带,最后发展成为台风。沙尘暴也是类似的形成原理。 从大自然的化学现象来看,当外界环境适应微生物活动(如温度、含水量较高、空气充足)时,食物就容易腐败。微生物首先在食物表面活动,引起边缘的腐烂变化;当外界环境不变时,微生物会持续不断地向食物中心生长、繁殖,最终会使整个食物腐烂变质。铁块裸露在空气中,会在水和氧分子的共同作用下,在铁块的表面产生氧化反应,生成铁锈,并不断向铁块的中心锈去。 从大自然的生命现象来看,无论是花草树木还是蔬菜瓜果,它们的衰落干枯也都是从边缘向中心传播的过程。一个水果的水分也是从浅表开始蒸发,因此,枯萎也是从表面(也可能是虫眼或两头)开始,渐渐向水果中心蔓延。 2.人类社会中的“内卷”传播现象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轮廓来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如果把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标,那么,其他阶段或社会形态就是从“边缘”逐渐向“中心”或“目标”不断逼近的过程。这已经接近时间周边的概念。 从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来看,战争都是先从某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边缘开始,取得突破后,一路向里(站在主动进攻的一方看),直到攻占国家或城市的中心(当然,随着核武器的出现,现代作战也有可能从中心到中心)。比如,日本对近代中国的侵略路径更是体现了从边缘到中心的扩张战略。1872年,日本先从中国最东边缘的附属国琉球开启了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历程,然后兼并朝鲜,侵占东北,进犯华北,逐渐进逼中国的核心地区,1937年在北京制造“卢沟桥事变”后开始全面侵华。2021年8月以来,阿富汗塔利班就是从边缘和农村逐渐向中心和城市进发,直到最后占领首都喀布尔,达成最后的胜利。 从人类迁移和城市化进程来看,中心力量的强大是从边缘向中心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发展力吸引着周边国家的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其聚集。移民现象的背后是一个典型的从“边缘”到“中心”的传播过程。美国是世界上**的移民国家,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在对美国各州移民做的最新调查中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移民前十名的国家分别是墨西哥、中国、菲律宾、印度、越南、古巴、萨尔瓦多、多米尼加、加拿大、韩国。墨西哥为啥是向美国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为啥?因为墨西哥贫穷,且离美国最近。相邻的加拿大则移民美国的甚少,因为,加拿大也是一个发达国家。这些国家要么是美国地理上的周边国家,要么是经济上的周边国家,要么是政治上的周边国家。为啥世界移民偏爱美国?因为美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和军事大国,确实算得上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因而有足够的能力不断吸引着周边国家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其集聚。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GDP仍然排在全球70名之后,仍然没有甩掉**的发展中国家的帽子,因此,作为个体,仍然是世界的“边缘”。当前,我国正处于加速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劳动力需求不断上升。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的移民将会越来越少,人口“回流”也不是不可能。 三、从边缘向边缘的“晕染”传播模式 (一)概念内涵“晕”,本指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染”,是指把东西放在颜料里使之着色。“晕染”连用,则指的是一种绘画技法,也可指一种软件处理图像的方法。作为一种周边传播模式,“晕染”则是借指两物或两国各自从己方边缘向对方边缘传播的一种模式。与前两种内部传播模式不同,该传播模式是在相邻的两个主体之间进行的传播,即由此及彼或由彼到此的传播(参见图3)。例如,两国边缘往往山水相连、民族相似、风俗相近,彼此的边缘就像己方的光圈或镜像,相互“晕染”,相互影响。 图3:从边缘向边缘的“晕染”传播模式 (二)传播特点1.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存在相似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似者相通。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相邻的两个主体之间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接近性、共通性是从边缘向边缘传播的基础。 2.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的力量可能是均等的,也可能相差很悬殊。从边缘向边缘传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地位是平等的,但力量、能量、地位上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南北朝鲜、台湾海峡两岸、美国与墨西哥)。人类社会中从边缘向边缘传播的两个相邻主体互为传播的主客体甚至是载体,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彼此交融的,双方的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各自的综合实力、传播的主观意愿和策略。 3.传播效果立竿见影。由于传播主客体之间的零距离、相似性和平等性,使得两者之间的传播距离、隔阂和障碍较小,传播更为畅通和高效,也使得传播效果立竿见影。人类社会中,种族、政治体制、价值观、宗教相近的国家,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会容易和快捷得多。库尔德族之所以在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都受到各自政府的打压,是因为他们主要分布在三国接壤的邻近地区,在独立问题上很容易沟通、共鸣并形成合力,反过来威胁各自国家的政府。 (三)传播案例分析1.大自然中的“晕染”传播现象 从大自然的地理现象来看,无论是四季变换还是昼夜更替,都是一个从边缘向边缘传播的过程。地球公转决定了温带地区春夏秋冬四季的次第变化,不会突然从夏季到冬季,也不会突然从春季到秋季。黑夜也不能突然就变成白天,白天也不能直接变成黑夜,黎明和黄昏就是夜与昼、昼与夜的边缘过度,也可以直接看成是一种光传播的“晕染”。 从大自然的生命现象来看,除了生殖这个由内而外地从中心到边缘传播的特征外,假设达尔文的进化论成立,生命就还有另外一个特征——进化。这是一个从边缘向边缘传播的过程。达尔文猜测所有生物物种都是由少数共同祖先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过程后演化而来。他认为,人类进化起源于森林古猿,从灵长类经历了猿人类、原始人类、智人类、现代人类四个阶段的进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也就是说,现代人类并不是从猿人类直接转化而来,而是经过了多次从边缘到边缘的不断演化。南方古猿是“正在形成中的人”,它既是猿人类的边缘,也是原始人类的边缘,通过南方古猿实现了从猿人类向原始人类的进化。直立人是原始人类的另一个边缘,紧挨着智人类的边缘--早期智人。通过直立人到早期智人的演化实现了原始人类到智人类的进化。经过智人类的另一个边缘--晚期智人的不断演化,最终实现了从智人类到现代人类的进化。 从大自然中的化学现象来看,也存在从边缘向边缘的传播过程。一筐苹果中一个苹果腐烂了,如果不加干预,这个腐烂苹果必然从外层传向相邻的苹果外层,导致周边相邻的苹果先后腐烂,直到最后相距最远的苹果腐烂。 从大自然的物理现象来看,在力的传播中,从边缘向边缘传播也非常普遍。两个物体相撞,首先破损且破损最严重的一般是两个物体接触的边缘,而不是相距较远的中心或另一端。比如常见车祸中的追尾或迎头相撞事故。 2.人类社会中的“晕染”传播现象 世界除了地理周边外,还存在着文化周边、经济周边、政治周边的概念。因此,人类社会中从边缘向边缘传播往往是建立在文化、经济、政治相同或相似基础上的流通活动,地缘相邻、文化相近、血缘相似、习俗相同、语言相通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密切的历史和现实联系。从边缘到边缘传播的模式在跨境民族的交往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在云南周边,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在新疆周边,中亚与中国有 10 个跨界民族,这10个民族中有 9个都是新疆的世居民族,中越边境至少有12个跨境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上有相当高的一致性,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生活环境也有很大不同,但彼此间存在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宗教认同感。跨境民族借助地缘相连的有利条件以及边民群体之间因人缘相亲、文缘相通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了边民在边界线两侧跨境交往的“常态”活动。这些交往活动无不携带着各种信息,因而是典型的从边缘到边缘的信息传播活动,如赶集、走亲访友、跨境婚姻、边民互市、跨境务工、跨境旅游、节庆交往、跨境教育等活动。 四、从中心向中心的“飞地”传播模式 (一)概念内涵“飞地”,是指隶属于某地或某国但又不与本地或本国毗连的地区。这里借用此概念,指一地或一国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与另一地或另一国的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地理上并不直接相连,但借助于现代交通工具(如飞机)或通讯工具(如固定电话、电报、手机、卫星)或媒介(报刊、广电或网络媒体),仍然能够跨越边缘,产生较为密切的直接联系(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媒体)。从中心向中心的“飞地”传播更像是从点到点的传播(参见图4)。在这个传播过程中,物质、信息、人、能量的传播是直接的、线性的,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途中产生二次传播甚至扩散传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图4:从中心向中心的“飞地”传播模式 (二)传播特点1.传播渠道的特殊性。相较于从边缘向边缘的自然传播状态,人类社会从中心向中心的“飞地”传播更加强调外力和人为因素的重要作用。它的传播渠道不像上面三种模型那样多元,而是更依赖于科技或媒介工具传播,比如飞机、电话、互联网。 2.传播范围的局限性。从中心向中心传播的方式和载体决定着它的传播范围只能是两个中心,而对两个中心之外的其他部分的影响则又遵循上文论及的另外三个传播模式。 3.传播内容的轻便性。受从中心向中心传播载体和渠道所限,人类社会从中心向中心传播的内容往往是轻量的、便携的、非实体的。其他三种传播模式中的传播内容和方式相对较少。 (三)传播案例分析1.大自然中的“飞地”传播现象 大自然的生命现象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遗传。而遗传就是一个从中心到中心的传播过程。细胞会按照自己的模样,复制出相同的“产品”,把自己的特性遗传给下一代。目前已知地球上现存的生命主要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遗传正是DNA从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向另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传播的过程。自然界中很多种子或植物都可以经由鸟类、台风等媒介,越过很多地方,跳跃式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2.人类社会中的“飞地”传播现象 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来说,人类社会从中心向中心传播应该是最慢的过程。但受科技因素影响,从中心向中心的直达式传播非但不比其他三种方式传播得慢,还可能更快。在古代,从中心到中心传播是很难实现的。在电报电话出现以前,信息从中心到中心传播只能通过信使、使者书信或口传甚至烽火来实现。这个传播过程会存在很多变量,可能导致信息传播失误、失效或失败。电报、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从中心向中心传播摆脱了人为和外在因素在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从中心向中心传播不仅变得更容易,而且更准确高效。随着大型飞机载荷的扩大和现代物流业的发达,人、物、信息(如报刊)从中心到中心直接传播也成为了现实。但距离毕竟是一种约束,所以,从中心向中心传播更多的是信息、文化等轻物质性的东西。 但是,受兴趣、利害和特殊关系以及开放度、传播能力的影响,天涯若比邻的传播现象也不少见。比如,我们跟美国距离很远,可是我们对美国很了解,美国对中国也很了解。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特别密切,而这种密切往来在今天主要是通过飞机和互联网实现。相反,我国虽然和朝鲜、不丹、尼泊尔、阿富汗、蒙古、老挝等国家接壤,但是国民对这些国家并不了解,因为我国和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较少。交往少,信息流动就少,相互影响也就小。中国与韩国隔海相望,陆地上还隔着一个朝鲜,但是,我国对韩国却比对朝鲜熟悉,因为我国跟韩国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比朝鲜更密切。因此,我国和韩国的联系是典型的从中心向中心的“飞地”传播模式。 小 结综上所述,周边传播的上述四个模式各自存在,各有其应用领域,同时又不是相互割裂、相互独立的,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因此,各自都有非常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从自然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从生命起源到生命消解,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传播到国际传播,周边传播的上述四种模式几乎可以解释三维世界里发生的一切传播现象。 从中心向中心的传播是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核心交流,是典型的对外传播。从边缘向边缘传播是从中心向边缘和从边缘向中心传播的基础,而从中心到中心传播是传播的**目的,也是最有效的双边传播。当然,大量的传播实践也表明,“中心”和“边缘”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社科基金】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ZDA288。 【作者介绍】高菲,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孙延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中国记者》2021年第9期,编辑:申琰 责任编辑:申 琰 网站编辑:李怡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