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面向东盟文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发表时间:2018-08-01 19:21 【编者按】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开展文化传播的优势,包括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及交流平台优势。近些年来,广西配合国家周边外交总体战略,不断加强对东盟全方位的文化传播,夯实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本文还就“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优化文化传播提出了对策建议。 民心相通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而且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重要条件。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海陆相连的地区,被中央赋予特殊的“三大定位”,即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一、广西面向东盟开展文化传播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广西毗邻北部湾,是中国西南、中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与东盟海陆相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有着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区位优势。 当前,广西北部湾港与东盟47 个港口的海上互联互通建设不断加快,北部湾港已建成泊位234 个,其中万吨级以上63 个,拥有集装箱班轮航线30 多条,与世界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0 多个港口通航。钦州港分别与马来西亚关丹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缔结了国际姐妹港关系。高铁方面,基本形成了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通、南达、东进、西联”的现代化路网格局。南宁、桂林机场已开通了东盟9 个国家的19 条航班航线。“十三五”期间,广西计划投入超过1万亿元,建设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形成面向中南、西南、东盟的综合运输通道,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交往和文化传播的枢纽。 东南亚国家华人众多 (二)人文优势 作为中国第三大侨乡,广西走出的华人华侨数量仅次于广东、福建,多分布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各国。一直以来,华人华侨把中国的生产技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带到东盟各国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与东盟友谊与合作的亲历者和推动者。而在文化传播领域,华人华侨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相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广西民众与东盟各国比较认同那文化、儒佛文化、华人文化三种文化理念,彼此间很容易沟通,而文化理念认同是广西与东盟国家合作互动的重要基础,是中国—东盟区域性协调的纽带和基础,更可为“一带一路”的“五通”顺利推进提供有益帮助。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现场 (三)文化交流平台优势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连续举办了18 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连续举办了14 届;中越青年大联欢联谊活动已在广西连续举办两届;此外,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矿业合作论坛、环保论坛、海关论坛等重要的国际和区域性交流机制也已形成。同时,广西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广西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等一系列交流机制与平台的形成,不断拓展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传播交流领域。目前,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已在南宁设立领事馆,广西与东盟共建立了51 对友好城市,数量居全国之首。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传播交流。 二、广西面向东盟开展文化传播的现状 (一)开展教育交流合作 广西建立了与东盟政府间的教育交流机制,与东盟国家共同打造了广西—东盟国际教育展平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论坛平台,建设了广西大学东盟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和广西师范大学东盟教育研究团队等高校东盟研究智库。迄今为止,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共建了7 所孔子学院。 “十二五”期间,来广西学习的留学生人数近5 万名,其中东盟留学生3.7 万人,占比78.4%。此外,广西还选派了200 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任教。 《光阴的故事——中老友谊》 (二)推进广电影视交流 自2013 年起,广西开始组织实施以东盟国家语言译制优秀国产影视剧项目,向东盟国家译制推介优秀国产影视作品,如电视剧《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北京青年》,纪录片《故宫》《超级工程》,相继在越南、泰国和柬埔寨等国主流媒体播出;将《唐山大地震》等优秀国产影片译制播出,并举办中国( 广西)—新加坡电影展映周。2016 ~ 2017 年,广西电视栏目《中国剧场》落地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播出优秀中国影视剧459 集、《西游记》《哪吒传奇》等动画片84 集。此外,广西电视台在东盟十国设立了工作站,实现了广西媒体机构在东盟的全覆盖。这些实践都为东盟国家用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成为东盟国家了解中国、了解广西的重要平台。 2016 年4 月,纪念中老建交55 周年的电视专题片《光阴的故事》在老挝国家电视台播出。2017 年1 月,广西电视台制作的7 集纪录片《中越友谊家庭纪事》在越南国家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光阴的故事——中越友谊》和《光阴的故事——中老友谊》在2017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访两国时在其主流媒体的黄金时间段播出,从普通百姓层面解读“国之交”与“民相亲”的关系,在两国引发热烈反响。 (三)丰富图书出版合作 近年来,广西举办中国—东盟文化展、中国—东盟出版博览会等活动,并连续几年组织出版单位到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国家举办中国图书展销会。中越文版《荷花》杂志发行已覆盖越南全境;针对越南中上层读者的定位与需求,与“北部湾在线”合作推出以《荷花》杂志内容为基础的视频化节目《荷花开》,通过越南语、泰语、英语三个语种,加强网络互动,全方位宣传广西的发展成就。此外,《中国—东盟》杂志在马来西亚和泰国设立分社,在当地出版马来西亚版和泰国版,并拍摄制作《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纪录片》。2016 年,广西的《丝绸之路上的东南文明》等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图书30 多种,图书版权输出签约共48 项。 大型历史舞台剧《碧海丝路》 (四)打造文化交流活动品牌 2017 年、2018 年广西通过连续举办“壮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走进泰国和越南的尝试,对境内外民众传播“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广西还精心打造“广西文化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八桂大歌》《碧海丝路》、“欢乐春节”“中泰友谊歌会”“春天的旋律• 跨国春节晚会”“同唱友谊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赛”“中国—东盟国际汽车拉力赛”等一批文化体育交流品牌,并在东盟传播。 广西还开通一系列面向东盟开展国际传播的门户网站。其中不少网站顺应新媒体应用与发展的趋势,推出了手机APP、微博、微信等功能,强化了与东盟各国互联网信息互联互通优势,在新媒体时代为广西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传播搭建了线上交流平台。 三、广西面向东盟文化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播针对性需要加强 东盟成立50 年来,在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东盟各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体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受到国家间关系、领导人风格、发展方向、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盟各国与中国开展合作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双方在发展良好经济关系的同时,也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相对薄弱, 因而优先发展双边经济合作,把文化交流放在次要地位。总体上看,广西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目前更多地停留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双方人员交流互访等初级交往上,缺乏更高层次的目标设计。 (二)创新意识有待提升 广西在文化传播实践中还没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及资金、技术;此外,人才竞争机制、文化管理体制及文化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文化市场无序,导致自身的文化传播不能满足中国—东盟关系向纵深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创新意识不强,广西与东盟文化传播交流中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传统文化在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中占比过重,现代新兴文化、新媒体文化产业比重不足,抑制了大众的多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削弱了广西文化产品在东盟国家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实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尚缺乏“一国一策”的精准对接以及更高层次的目标设计。 (三)人才不足问题突出 目前,广西急需既精通语言又熟知法律、文化、宗教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外向型高层次文化传播人才。与过去相比,广西已有更多、更为专业的从事对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传播交流的人员,但现有文化传播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同时,也缺乏对文化传播人员进行系统专业教育与培训的机制与途径。东南亚各国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需要我们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在推进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让更多的沿线民众深入了解这个造福于民的倡议及其深刻文化理念。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优化文化传播的对策 (一)强化文化传播顶层设计 广西应站在服务国家倡议的高度,发挥面向东盟的优势,利用现有的多边和双边机制,科学谋划、强化合作、推进项目。要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传播交流为突破口,发挥文化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提供广西方案,做出广西贡献。要认真研究真正能促进民心相通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到夯实中国与东盟各国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工作中去。要充分利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平台,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各国客观存在的多元文化为立足点,突出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努力培育并形成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国际集群。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是文化传播交流合作的先导领域。因此,首先应加强中国—东盟信息网建设,使南宁成为面向东盟、服务西南和中南的区域性国际大数据信息服务基地。其次应推动广西与东盟媒体网络的交流合作。再次是以中国—东盟信息港“网络媒体落地和拓展东盟业务”建设为契机,以媒体为载体实现信息共享与文化融合,为跨地区、跨语言、跨文化的海内外用户提供国际化资讯和营销服务。此外,应以“互联网+ 文化+ 金融”模式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开拓区域内相关文化传播的产业合作,进一步探索中国与东盟经济与文化更好衔接的“蓝海”。 双方深化教育等领域合作 (三)搭建国际水准专业化平台 广西可以充分发挥人文优势,整合提升现有与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尽快启动中国—东盟联合大学、广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广西驻海外文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等人文合作项目的建设;通过教育、文化、科技和旅游等路径,推进广西与相关东盟国家通过互设文化馆和国际旅游节庆等活动,进一步密切文化往来;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和刚建成的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的功能作用,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动力,以广西与东盟合作为载体,把广西建设成中国与沿线国家有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交流信息中心、文化创意设计中心;进一步整合广西区内现有数字出版资源,与东盟国家的知名数字出版企业强强联合;可在北海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园,带动海丝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以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为契机挖掘广西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资源禀赋,共同开发与建设中国(广西)与东盟相关国家的国际旅游合作圈。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四)做强文化传播交流品牌 文化品牌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和载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做好面向东盟的文化传播交流合作,广西必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创建做强本土文化传播品牌化发展,如充分利用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重大机遇,全力创造岩画文化品牌;持续开展“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 北海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外,应设立中国—东盟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译制传播中心,把中国特别是广西的优秀广播影视节目、音像资料、书报刊等译制成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销售或提供给东南亚国家媒体机构及有关组织使用。同时也可以译制东南亚国家的广播、电影、电视作品及出版物等,实现良性双向互动交流。 (五)培养文化传播人才 首先要以外向型的经管管理人才、文化传播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翻译人才、国际法律人才的培训为重点,构建广西面向东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要以国家公派留学为引领,推动更多中国学生到东盟国家留学,鼓励各国高等学校在语言、交通运输、建筑、医学、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动广西与东盟校际教育资源共享,为沿线国家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 【作者介绍】作者分别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干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原文出处】摘自《广西面向东盟文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际传播》2018年第3期 【社科基金】本文是2015 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5EGJ001)、中共中央党校2017 年度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涉桂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研究”及全国行政学院科研合作课题“广西民族地区负面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执行主编:惠东坡 责任编辑:张新阳 网站编辑:杜伊凡 |